close
因為無法保證私密性,所有的回答內容,

將會自動被包裝過,也就是....會有很多語無倫次...。

呃...看來,您問這個問題....是認真的,

就好像小朋友問太陽為何從東邊升起來?? 我都要很謹慎回答
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
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隨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 孔子博覽群書、周遊列國、拜訪老子,即是有志於求道的真實體現。

以古文記載所述,"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","入太廟,每事問。" 這就是孔子的師承,
來自於眾人。請參考《史記-孔子世家》

我個人認為,當時的中國與同時代的印度,都有極高度的精神文明, 西方有聖人出,
是孔子講的,感應到的,當時, 西方的釋迦牟尼已在菩提樹下成証道,
也代表說,孔子也非泛泛之輩, 也才能知道這個地球遙遠地方的動態。

研究孔子的,這千年,有幾百萬人,這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之深遠, 也值得大家你我
做深度探討,與孔子當時存在的,是老子, 孔子有去請教過,呃....這句話啥意思呢
極有可能,孔子也是當時道家的修法之傳人,只是當時不叫道家。

若從莊子逍遙遊、老子道德經上來看,老子、莊子的境界, 極有可能在孔子之上,
這句話,若被擁護儒家的人看到,必定口誅筆伐,
古代孔子的儒家修法,也有點像"道家",或者說儒家也是一種" 修法",
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 這幾句話隱藏著極大的秘密,
這是有修行成就的人,告訴我的,啥意思呢, 這幾句話說明了孔子証道成就的順序,
以及修行的境界,尤其是四十不惑,就是能夠面對人事物,
能夠理事圓融,通情達理,這簡單幾句話,做到了,就是四十不惑。

也就是,在公司裡面討論人事成本這麼高,誰敢講真話,怎樣講, 也就是一種層次境界。

孔子後來修到七十歲,終於証道。很辛苦, 但也不失去是一個安穩的修法,
當時孔子的弟子上課,席地盤腿而坐, 搖頭晃腦的吟誦詩經之類的書,
是有配合呼吸吐納之術,這部份,已經失傳.....
這部份就是關鍵ㄓㄧ,也是跟所謂道家傳承有關,
古中國的傳承歷史是5千年,丹鼎派、符籙派,孔子不可能不知道,
不過孔子為了怕周圍程度不一的弟子誤解,就說"敬鬼神而遠之", "不知生焉知死",
盡量用務實的作法來修,不去追求神通變化,
但是,這也有可能,是因為孔子本身的境界,還在修的關係.... .

累了,先講到此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mos235 的頭像
    samos235

    samos235的部落格

    samos2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